文/王永清
據《曆代詩話》《談證》等書記載:唐代詩人常建很佩服趙嘏的詩,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岩寺,就先在寺前的牆上寫了兩句詩,希望能引出趙嘏的詩來。果然趙嘏見到後,立刻提筆續寫了後兩句,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,常建的“計謀得逞”。後人便稱此做法為“拋磚引玉”。
拋磚引玉是說拋出磚頭,引來白玉,比喻用自己先發表的粗淺、不成熟的觀點或作品去引出別人更好的東西。多麽劃算的事情,磚,粗糙,不值錢;玉,精美,價值高。以小投入獲得大產出,吃小虧占大便宜,誰都想做這樣的買賣。然而,拋出去的磚,就一定能引出玉來嗎?我看不一定。
首先拋磚的人要找準對象,要知道拋出去的磚,後麵跟過來的是玉,而不是土石瓦礫,草屑粉塵,甚至是狠砸過來的土坯。如果不看對象,腦子一根筋地亂拋一氣,你拋再多的磚,也是對牛彈琴,緣木求魚,起不了多大作用。
拋磚的人,還要有一定的修養和學識。不能和玉是一個等量級,但至少能入得了“玉”的法眼,在對方眼裏是玉的“磚”。也就是說,拋磚也要揀塊好磚,如果,拋出去的東西,平庸而膚淺,甚至是一派胡言。雞同鴨講,玉,自然就不會輕易顯露出來。“玉”好比果實,“磚”則是根和花朵。拋磚能引玉,這是因為磚的質量接近了玉。
再則,拋磚的人,要誠心引玉。前些天,見一領導發言。開場白這樣說道:“各位,我首先講了我個人的想法,算是拋磚引玉吧,大家有什麽不同意見,可以暢所欲言嘛。”如果拋磚的人,高高在上,目中無人,自以為是地拋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,其結果通常是,聽眾要麽口是心非唱讚歌,根本引不出真正的“玉”來。有些人還習慣於在領導表態之後,以更愚蠢的觀點來襯托領導的高明。
可見,想拋磚引玉其實很難。有道是: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在圈子文化的今天,玉有玉的身份和品位,不要說眼過於頂,但也不至於被一塊爛磚頭勾引一下就出來了,比磚更美更值錢才是玉的追求。有人說想跟土豪做朋友,那你得先讓自己成為土豪。《紅樓夢》裏,賈母就說那些“官家小姐愛上窮書生”的書都是窮酸文人寫出來的意淫之作。玉的處世準則就是: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。
拋磚引玉還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七計。《三國演義》中,孫權想奪回荊州,於是,周瑜獻此計假意將孫權之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,誆劉備到東吳招親,然後將其扣做人質以換取荊州。後來,劉備帶著孫夫人乘船逃走了,荊州自然也沒有討回。結果“玉”沒引回來,反而連自己的“磚”也丟了,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如此看來,磚就不要處心積慮地引玉了,還是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發揮自身價值就好,比如蓋房、砌牆、鋪路……物有所用。不要好高騖遠,拋磚引磚,拋磚引石頭,換個價值對等的東西心裏踏實。但要引玉,如同守株待兔的那個農夫一樣,希望不大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